要有良好的社會,必先有良好的個人;要有良好的個人,必先有良好的教育。
—— 蔡元培
有這樣一部來自英國的真人紀錄片——《人生七年》。這部紀錄片每隔7年就拍一次,一共拍了近50年才完成,它預測了孩子的未來,也展現(xiàn)了孩子的未來………
這些孩子,從小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習慣幾乎決定了他們的未來。
這個孩子從小愛讀金融時報。
他給自己的人生規(guī)劃是圣三一堂,劍橋。
若干年后,他成了一名律師。
而更多生活在底層的孩子,有些甚至在福利院長大,他們的習慣也有些與眾不同。所以,他們的未來,在自己規(guī)劃里就不一樣。
若干年后,他對于自己的生活非常的不滿意,所做的工作只是為了糊口,談不上喜歡,更談不上實現(xiàn)夢想。
看完這部紀錄片,不禁令人唏噓其中的命運,軌跡,悲喜,演變……是的,當年一個個奶聲奶氣的小家伙,后來變成少年,變成青年,畢業(yè),結婚,生子,然后經(jīng)歷生活的坎坷,變成了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。一生軌跡,牽住了所有觀眾的心。
是的,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,沒有彩排。
“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,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?!边@是《人生七年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話。
所以,重點來了,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,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過一生?如何才能被稱為良好的教育呢?今天的“老師說”專欄,我們有請Jane,基于她多年的教育與教學經(jīng)歷,給大家分享她對良好教育的認知與感悟。
作者:張紅 Jane
教育即世界,世界是動態(tài)的世界,教育不能墨守陳規(guī),在方略、方式、方法上,要與時俱進,因時制宜。
教育之下的主要行為是學習,學習是對世界的發(fā)現(xiàn),在探索發(fā)現(xiàn)中得到的智能提升。學習的主體器官是大腦,大腦對于新發(fā)現(xiàn)、探索新東西等非常興奮,在與自己有關的生存能力的探索、發(fā)現(xiàn)中最能調動大腦的活力。
人類最根深蒂固的大腦天性即:揭開謎底、自我成就、與我有關。這些都會讓大腦興奮。
想讓孩子自發(fā)、自愿地學習,真正、充分調動起他們的能量,應該用真正適應學生天性的方式,去引導他們學習。將希望孩子學的這些知識和能力,變成讓他們揭開謎底、讓他們自己感受到成就,變成了和他們自己有關的事情,那學生有了興奮點,就會熱衷于學習。
接受良好的教育會使人擁有選擇的權利,選擇有意義,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。當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義,你就會有成就感,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,不剝奪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嚴,成就感和尊嚴,會給你快樂。
良好教育是集知識、技能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于一體的教育。在良好教育的熏陶和引導之下,學生有能力應對復雜的需求。有能力接受人生各個階段的挑戰(zhàn)與困惑。
教育的根本目標,成就學習者的“成長”和“發(fā)展”。
好的教育,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,讓他們有條件基于各自不同的興趣做出不同的興趣選擇。
卡爾羅杰斯在《自由學習》中提出有意義學習的四個方面:
1、個人的卷入程度:即整個人的身心,包括情感和認知,都成為學習的一部分;
2、自我主動投入,即使刺激來自外部,探索、接觸以及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愿望卻發(fā)自內心.
3、滲透性,引起了學習者在行為、態(tài)度甚至人格上的改變。
4、學習者對事件的評價:學習者很清楚學習內容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,能否將他引向自己想了解的領域,是否恰好彌補了自己的空白。
締造孩子一生的幸福,是父母讓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心,良好教育會讓家長的這一美好愿望一步步走向現(xiàn)實。
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會使孩子從純粹的自然人蛻變?yōu)楹细瘛?yōu)秀的社會人,更會使孩子在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里暢游自如,而不被生命中的繁瑣而牽絆。
生命因良好教育而精彩,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對選擇,會讓孩子受益終生。國開QCE始終堅持做好“全人教育”,每個來到學校的孩子,都會得到適合學生自身的優(yōu)質教育,進入世界百強名校的夢想,變得不再遙不可及。